在德国的第一代移民父母分两类:一类是早期留学生,父母双方都很优秀的人才,目前经商或做科研,对子女要求甚高;另一类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从业人员,父母可能从事餐饮业,劳工类,这类人对子女要求更高,希望能改变命运光宗耀祖。
在德国的第一代移民父母分两类:一类是早期留学生,父母双方都很优秀的人才,目前经商或做科研,对子女要求甚高;另一类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从业人员,父母可能从事餐饮业,劳工类,这类人对子女要求更高,希望能改变命运光宗耀祖。
总之中国人嘛,都是“day day up”的勤奋人,欧洲这么慵懒洒脱的环境,也改不了骨子里奋发图强的血。
在德国的华人妈妈,从出生到陪着孩子长大,都要不断地学习。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就是半个医生,一方面要了解德国常备药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要把中医理论拿来融会贯通,很多妈妈回国都会背一箱子德国药回去送给亲戚朋友,再背一箱子中药回来家中常备。
除了养,更重要的就是教。通常从孩子上了幼儿园学说德语开始(一般2岁左右),所有中国家庭就开始教中文了,拼音、识字,最近几年开始流行国学,背三字经,认繁体字。生怕学了德语,忘了中文,周末下午的中文学校雷打不动,识字写字的作业也是必定要完成的。这就比德国孩子少玩了半个周末。
作为一名80后妈妈,我也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的产物, 回忆我的童年,充斥着各种补习班:英语培训、钢琴考级、各种游泳、滑冰等等技能训练班。家庭教育也是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主流大方向灌输。因此当成为两个儿子的妈以后,我本能地抵制童年的过度教育,希望能给孩子轻松的童年,不要过度消费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而在德国生活这么多年,发现这似乎并不容易实现。
因为,每个第一代移民的中国父母心里都有个梦,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欧洲人一样熟练掌握多门外语。所以语言方面的要求绝不含糊:德语、英语、中文必须都得是母语水平吧,另外至少还要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比如法语、西班牙语。
另一方面,琴棋书画各种技能也不能耽误。学油画?必须的!而且最好找法国老师,因为他们的艺术感觉好。各种乐器?也是必须的!钢琴、小提琴、笛子、架子鼓……至少得会一样吧!女孩基本都有一段学芭蕾的经历,锻炼体型嘛,咱身材没欧洲人修长,气质必须出众!男孩也得参与各种体育课程。由于德国有很多民间球类协会,男孩们又喜欢聚众玩球,每周训练必定雷打不动。等孩子再大一点,学的东西更多了,女孩通常要学个骑马、打个网球,男孩打个高尔夫、考个帆船驾驶证。冬天学滑雪,夏天学钓鱼。反正一切欧洲人玩儿的、中国人认为该学的,华人孩子一样不能落下。
这其中,妈妈来回接送、陪伴、督促自然是少不了的,辛苦可想而知。不过跟国内妈妈们唯一不同的是,德国很少有各种兴趣考级、比赛,相对来说,孩子的兴趣还是主导,父母基本还是“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
再大一点,十三四岁,很多家庭都会送孩子去英国、美国等地交换学习一年,没那么长时间至少也会在假期去英语国家参加夏令营。一方面锻炼自理能力,一方面强化英语口语,增长阅历。这当妈的心里惦记着,嘴上还不能多问,闷头赚钱吧。
等孩子大点了,一方面要教中文,另一方面督促德国学校的课程。由于对德国学校教材的不了解,很多课程都无法辅导,比如宗教课,估计没几个妈妈能讲完整圣经故事,更别说用德语讲了;还比如数学课,德国学校的数学体系和中国很不同,要抛弃咱们从小的数学理念,去理解孩子们面对的课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比如德文课,里面很多歇后语、成语、固定用法,那是一般妈妈能搞得定的吗?因此,很多家庭就需要帮孩子找德文家教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