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可以清除痰液,保障呼吸道通畅,同时也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清除。但剧烈频繁的咳嗽却不是件好事。
我们知道,咳嗽动作的完成需要大脑中枢的指挥以及多块肌肉的共同参与。首先来自呼吸道的炎症、异物,或者是呼吸系统以外的刺激如心衰患者的缺血、缺氧,可以使大脑延髓咳嗽中枢发出咳嗽的指令,后者传到外周,患者就会快速短促吸气,使膈肌下降,声门关闭
(屏气),随即呼吸肌、膈肌与腹肌快速用力收缩,使肺内压和胸腔内压迅速升高,然后声门突然开放,肺内高压气流喷射而出,冲击声门狭小裂隙而发生咳嗽动作与特别声响。
在此过程中,胸、腹部以及膈肌要猛烈收缩,特别是胸部的呼吸肌,它们附着在肋骨上,一收缩就要牵拉肋骨,剧烈频繁的咳嗽会使肋骨发生疲劳性骨折。老人由于骨密度下降,这种情形更常见。另外咳嗽时肺内压和胸腔内压会迅速升高,对于常人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危险,但有气管炎、肺结核、尘肺、肺气肿等老年病的患者,由于慢性病变的侵袭,小气道管腔狭窄,阻力加大,肺泡扩张,剧烈咳嗽时极易破裂,使空气进入封闭的胸膜腔,形成气胸。后者使胸腔内压进一步持续大幅度升高,肺叶扩张受限,患者因此会出现憋气、胸闷等一系列呼吸困难症状。
同样,剧烈咳嗽引起的肺内压和胸腔内压升高,还会阻碍静脉回流,使心脏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导致大脑暂时性缺血而发生意识丧失,即所谓的“咳嗽性晕厥”,相当于俗话中的“咳背了气”。这种病也多发生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如肺气肿、矽肺等病人的身上。当然,剧烈咳嗽引起咯血、鼻出血,甚至脑出血的情况也很常见。
剧烈咳嗽时腹肌收缩还会引起腹内压升高,后者的危害虽然没有前面讲的大,但是麻烦也不小。例如,长时间的腹内压升高会加速脏器下垂的形成,如胃下垂、脾下垂、痔核脱垂等,还会导致疝气的形成。对于老年妇女来说,剧烈咳 四肢瘫痪系两侧上下肢肌力减退或完全丧失,有时还伴有感觉障碍。
其一,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1)神经原性瘫痪(即神经受损伤引起):
①脑干(不是桥脑)出血,患者突然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瞳孔缩小,颈项强直,常伴有高热,预后差。
②颈髓损伤:常见于急性脊髓炎,病前数天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变部位在颈髓者,则引起四肢无力甚至完全瘫痪。颈髓外伤:常见于颈椎骨折或错位,伤及颈髓。如突然急刹车时所导致的颈椎错位(鞭击症候群)。
③周围神经瘫痪,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二氏综合症),发病前1~3周内往往有一次发热史,瘫痪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可在1~2日内发展为四肢完全瘫痪。
(2)肌病性瘫痪(即肌肉疾病引起的瘫痪):
①重症肌无力:病程具有缓慢复发倾向,部分病人有家族史,发病时患者眼睑下垂,伴有复视,亦伴有四肢无力,休息后症状可减轻。
②周期性麻痹:周期性发作的肢体弛缓性瘫痪,大部分病例是因血清钾含量减低引起。
③多发性肌炎:可导致肢体无力,近年报道20%合并有恶性肿瘤,尤其老年人患病率更高,较常发生于肺癌、胃癌、乳腺癌等,有时患者恶性肿瘤症状并不明显而导致误诊。
其二,治疗措施:
(1)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可服10%氯化钾10~20ml,1日3次,多吃肉、鱼、蔬菜、水果、鲜橘汁等含钾多的食物,禁用可导致低钾的药物如强的松、双氢克尿噻等。
(2)重症肌无力患者可口服新斯的明15mg,1日3次,避免使用安定、氯丙嗪、磺胺、四环素、新霉素等药物。
(3)颈椎骨折或错位者,可用枕头置于头颈部两侧平卧,送往医院,X光拍片并外科治疗。
(4)四肢瘫痪者一般均需送往医院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进一步治疗。
其三,预防措施:
(1)避免外伤,乘车时坐椅后背应高于颈部,以预防颈椎错位。
(2)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注意保暖,避免劳累受凉,有助于预防急性脊髓炎等病的发生。
(3)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注意休息,多食富钾食物,忌食生棉籽油,防止低血钾。嗽时还会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