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游走在繁华城市的边缘
多年前,曾经有一部电影感动了许多中国人,《背起爸爸上学》讲述了一个山里的孩子“石娃”为了照顾瘫痪的父亲,又不想耽误学业,毅然背起爸爸到城市里上学的艰辛故事。其实,“石娃”这样的孩子在你我身边就有很多,他们是外地来连务工人员的子女,虽然没有“背起爸爸上学”那样的感人举动,但他们弱小的肩膀一样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直击: 一道帘一张床睡着一家五口
西南路上的熟食品交易市场和周边的一些农贸市场,是外地来连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段,因此,附近的南平小学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高度集中的“移民学校”。一间间小屋只有十平米左右,做饭、睡觉全在里面。外来务工人员通常都有两三个孩子,一家五口挤在一张床上睡觉是常事,中间就拉一道帘。
揪心: 做饭、摆摊,大的还要给小的开家长会
除了生活条件差,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还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务的重担。在南平小学的顶楼有一个幼儿园,园中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因此早上时常可见一个稍大些的孩子领着一两个小点儿的孩子来上学。有一个叫刘航(化名)的小男孩,他上四年级,每天早上带着两个妹妹来上学,一个在校二年级,一个在楼上的幼儿园。小刘航的父母都在熟食品卖菜,早上6点钟就把三个孩子撵出家门,小刘航先把最小的妹妹送到顶楼的幼儿园,再带着二年级的妹妹去教室。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情况普遍不重视,平日很难见到家长,“连开家长会的日子,父母都不见人影,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要给一二年级的弟弟妹妹开家长会……老师对此也无可奈何。”
现象: 天不亮就被家长“撵”去上学
这些外来孩子的家长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讨生活,家长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许多家长摆摊卖菜,后半夜两三点钟就要起来去批菜,因为早市开的时间很早,还要上摊摆货,因此父母6点钟不到就把孩子撵到学校,锁门离开家是常有的事。现在小学生的到校时间是7点50分,但6点半不到,校门口就满是被父母撵出来的孩子了。校方担心孩子的安全,就提前打开校门,把孩子都放到操场里去活动。因此,冬天天不亮,操场里就满是追玩打闹的孩子了。这和本地的孩子睡懒觉、家长开车准时送到校门口是鲜明的对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