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几项措施,被解读为“微刺激”的稳增长政策。市场普遍认为,货币政策未来将有所松动,如出台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等“重招”放水。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是首选。“微刺激”政策,是否预示着未来财政政策将转向“积极”?
今年前两个月财政支出增幅远低于去年同期和今年预算案预测数。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的财政政策名为“积极”,实则偏紧。
前两个月全国财政收入2.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1%,超过了今年预算案预计的8%增幅。
然而,前两个月财政支出数额却显出“偏紧”现象。今年1、2月份,全国财政支出1.7万亿元,同比增长6%,这一增幅低于预算案中全年支出增长9.5%的估值。去年同期全国财政支出增幅则为15.7%。
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近期撰文认为,当前财政虽然名为“积极”,实则偏紧,而前两月财政支出慢于往年是例证。
他认为,当前通过政策与改革的双驱动应对经济下滑的格局已经形成,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为首选。未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并且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大有可为,积极财政应尽快体现。
今年政府支出会高于去年,新建6600公里铁路将较去年多1000公里。今年的中央政府预算也提出4576亿元用于保障房、铁路、节能、水利以及农业等领域,较去年多增200亿元。
联讯证券的杨为敩、盛旭认为,在就业底线与经济底线的矛盾面前,更倾向于政策向“微刺激”倾斜。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传递出,稳健基调未变,预示着即使出台积极的宽松政策,也是财政政策的可能性较大,货币宽松的可能性较小。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认为,更大力度的减税是正确的刺激政策,但难以实现。
谢国忠在媒体撰文指出,正确的刺激政策应该是降低消费税和所得税税率,以提振家庭部门的支出。“中国无论如何都需要增加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这样的刺激政策才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再平衡,缓冲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导致的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发行更多国家财政债的方式来覆盖。”
但他也表示,虽然这是较为理想的做法,但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较低,因为地方政府不愿意丧失财政收入。
不同于目前市场上多位经济学家的预判,谢国忠认为,降低银行存款准备基金率等大幅增加流动性的方式则是“错误的刺激政策”。在他看来,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政府将时不时地提到刺激政策以稳定人们的情绪。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主要被用来提振市场情绪,这样的市场情绪管理手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间接损害。
“(财政政策)不可能太紧。”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说,目前财政支出缺乏变化方式,许多钱难花出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