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商业地产的三个典型模式

2014年12月03日   创业学苑 来源:游金地   编辑:游金地
  房产政策促使商业地产提前进入黄金时代,越来越多的房企转型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然而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有着众多差别,新入房企将面临转型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经典的开发模式有万达模式、SOHO模式以及凯德模式三种。
  当众多国内知名开发商开始介入商业地产领域之时,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开发模式。企业必须审时度势、量身打造适合自身企业的商业地产开发经营模式,否则盲目进入、跟风开发只能带来失败。

  万达模式:订单商业的典范

  万达自2001年开始进入商业地产领域,提出"先招商,后开发"的"订单商业地产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商业地产开发建设后"招商难"的问题。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实践与积累,万达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商业地产开发商,目前持有物业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

  作为国内最早进行大规模商业地产开发的企业,万达首创的"订单商业"模式获得了极大成功,其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开发经验、超前的投资策略、独特的商业资源以及强大的销售能力等。首先,万达与沃尔玛、百安居等国际零售巨头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主力店的进入使万达项目的品牌价值得以提升:其次,连锁经营模式使万达商业地产实现了规模化开发、连锁化经营,使万达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再次,可以实现快速复制,是万达模式得以较快发展的关键。

  堪称"订单商业"典范的万达,近期却不断被媒体披露一些前期项目在经营管理、商户招商方面存在问题,这让社会各界开始对万达模式乃至订单商业产生质疑。实际上,万达所面临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商业地产领域所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首先是资金问题。商业地产是复合型产业,是地产、商业、金融等的融合体,是一个进入门槛很高的产业。在这个行业里,最需要的就是资金,而且是低成本的、能长期使用的资金。所以,资金瓶颈是任何涉足商业地产的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以自持物业为主的商业地产地产开发,就更需要持续充足的资金链支撑。否则,即使进入商业地产领域,也不会走远。其次是人才问题。随着万达商业广场被不断复制,人才团队也必须不断跟进,否则销售、管理、经营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转型商业地产的企业首先要面对的,因为商业地产不同于住宅开发,需要既懂地产开发又懂商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尽管万达面临资金、人才等方面问题,但万达已在商业地产市场确立地位,目前已有多家私募基金、投行在非公开市场对其进行投资。"订单商业"模式并非万达首创,国外已有成功先例,但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的万达模式却是其独有的。因此,后续的效仿者虽然研究、模仿,但鲜有成功者。这就证明,再好的模式也要因时因地因企业而异。

  SOHO模式:分散销售,快速变现

  与万达的定制模式不同,SOHO中国则是将项目分散销售。这种模式可以快速回笼资金,短时间变现,SOHO中国正是因此而创小,超过九成的散售商铺经营不善,难以为继。而潘石屹则认为,比较成熟的城市和区域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无一不是分散的产权(即产权散售),如果将眼光放长远,用每一个商家的智慧和市场自然调节的模式会比统一规划的模式更有生命力。

  可能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散售模式所暴露出的弊端却是现实。SOHO商业主要以散售为主,业权分散,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发生纠纷。分散销售模式不合理之处在于:一方面,不能保证业态的合理搭配,开发商不能对业态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布局。另一方面,在分散的产权商铺里,业主对租金的期望值不一样。这样就直接导致空置率比较多,影响整个商业的氛围,已经租出去的商铺经营业绩也不会理想,最后形成恶性循环。目前SOHO尚都和建外SOHO的商家入驻率都很低,可能都与此有关。

  实际上,商铺散售在国外以及港澳地区早已销声匿迹,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也正在逐步退出市场。散售能快速回笼资金,能够将利益最大化,但没有持有型物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是不利的,特别是对SOHO中国这样的上市公司来说更为不利。因此,潘石屹也在逐渐调整企业战略,他明确表示,SOHO前门项目的操作将由出售模式向持有模式转型,此外光华路SOHO II、朝阳门SOHO的三期都会持有一部分物业,并透露以后每年持有的物业量都要增大。加大持有物业的比例,对 SOHO中国来说,人才和资金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毫无疑问,如果想在商业地产领域长期发展,战略转型是必须的。

  同样,对于初涉商业地产的开发商,销售还是应该做长远考虑的。如果出于快速变现的目的开发商业地产,可以采取销售的模式;如果想依靠商业项目带来稳定现金流,无疑自持并管理是最佳选择。

  凯德模式:全部自持,双基金配置

  有人说,像SOHO中国那样的散售模式不是商业地产,成熟的商业地产模式应是自持物业、长期经营。姑且不论孰是孰非,但可以肯定的是,长期持有是未来商业地产发展的趋势。万科、华润、绿城等刚刚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的开发商都纷纷表示将加大持有物业的比例。新加坡凯德置地所推崇的全部持有、有效变现、双基金配置模式,是一种可借鉴的商业地产开发经营模式。

  凯德是开发商、运营商,也是物业管理者。来福士是其旗下的商业综合体品牌,集酒店、商业购物中心、服务式公寓、写字楼等为一体,已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成功复制。来福士商业模式持续在中国复制,与"来福士中国基金"的财务支持不无关系。这家来自新加坡的房地产公司早已娴熟地将私募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嵌入到项目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中。

  来福士中国基金是嘉德集团旗下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初定运作年数为8年,嘉德集团持有50%权益,并充当管理者,其余 50%为亚太和欧美的养老基金和长线基金所持有,目前基金资本额已经达到11.8亿美元。房地产基金在凯德置地的扩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凯德置地认为,将项目注入基金,保证了项目的持久稳定运营和资产再升级的可行性。自1994年进入中国至今,凯德置地全国40个城市的开发总业绩约450亿元,而支持项目开发的房地产基金规模则达40亿美元。

  一般而言,凯德会在项目建成后,先把项目注入私募基金,待项目能产生稳定现金流时,再把项目注入REITs。如此,前者分享物业升值利润,后者则分享长期稳定现金流。

  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地产运作模式,凯德已将商业、地产、金融、投资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而国内商业地产的运作还远未达到这样的发展水平。凯德模式可资借鉴之处;一是在于全部持有物业的经营思路,只有长期持有才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融资手段的创新,双基金配置的模式可以保证项目的资金链顺畅。

  对于未来以持有物业为主的商业地产开发商而言,如何进行商业定位,实现资本对接,是制约其商业地产项目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

  商业地产的开发运作模式与一个企业的成长阶段和战略导向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战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在开发商业地产时,选择的模式必然也不同。因此,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的企业首先要对企业自身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商业地产模式。并且,要对商业地产的整体发展趋势有理性的判断。目前,商业地产已经从地产开发、资源整合走向更高阶段的资本运营,商业地产模式的选择必须顺势而为,逐渐走向成熟。

  此文来源于《企业界》,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游金地。
编辑:游金地
更多
   TAGS
   商业 | 万达 | 地产 |
一键分享,共同成长!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微信号:游金地(youjindi20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7994人参与 | 评论0
登录 (请登录发言,遵循相关规定)
如果您对本内容有任何意见建议,欢迎在此进行反馈。
无标题文档
Copyright @ 2013-2014 www.youjindi.com.鲁ICP备11011247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青岛网警备案